拿着手里的纸张,曹贺仔细端详起来。

    首当其冲的是几个大字。

    ‘安平仪制令’

    仪制令这个曹贺知道。

    仪制令其实也就是交通规则,在宋朝时就已经出现。

    在大燕同样有,一般都会在京城,以及各州的交通要道上,悬挂木牌,上面写明最新的交通规则,让百姓遵守。

    到了如今南燕时期,仪制令已经扩展到下属各县。也就是说哪怕是莫县也有仪制令。

    但仪制令无非就是简短几条。

    如,贱避贵,少避长,轻避重,去避来。

    也就是身份低的须避开尊贵的,年少的得避开年长的,负重轻的理应避开负重大的,出去的要避进来的。

    而大乾的交通守则就有意思了,其中没有贱避贵以及轻避重,去避来,仅仅保留了少避长。

    而其内许多守则都是用大白话说明。

    比如行左靠右,见行人须礼让。车走大道,人走小道。

    路遇人车祸事,驾车一方无论对错须三成责。

    等等类似的条款还挺多。

    但这比之后世的交通守则要少得多,毕竟时代不同,环境不同。

    另外曹贺还注意到,上面标注,每隔一段时间注意看路边木牌。

    分别写有,快,慢两个字。

    快也就是可以快马加鞭的路段,慢也就是须减速慢行的路段。

    规章制度挺多,但实际倒也挺松弛的。

    因为并无一个明确规范,但有几条一旦犯了,被查到,必然是重罚。

    其一,就是道路不得随地大小便,牲口也不行。轻则一百,重则五百文。

    其二,驾车之人不得饮酒,如若被巡逻之人嗅到身上酒气。轻则罚一两,重则十两。

    其三,如若慢速路段驾车撞人,无论是当场抓到,还是事后被人举报。